尊敬的访客,
欢迎您访问安居房产资讯网!
资讯首页 楼盘频道 房产新闻秦皇岛资讯葫芦岛资讯天津资讯湖州资讯保定资讯房产百科 更多 +

楼市巨变突至,深圳最多1/4家庭料受益!房价拐点

  刚刚过去的5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楼市“燃了”,其中销量连续三个月回升,而6月5日深圳率先出台给楼市降温的重大新政,多数专业人士对此点赞,但也有人对未来效果质疑,同时也有媒体表示,开征房产税才是高的根本解决之道!
  5月一线楼市再燃
  5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楼市再度火爆。中原地产数据显示,5月份,北京共卖出去二手房18096套,创下14个月新高,每天平均达580多套;是“317”新政执行后,网签数量最多的一个月。
  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新房)成交面积54.9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8.6%,成交创8个月新高。
  而深圳共成交新房2564套,二手房成交量继续回升,共成交二手房6683套,平均每天卖了将近300套房子,成交量连续四个月回升。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点评称,这是继续落实“房住不炒”精神的进一步措施,也可以理解为调控的加码。
  如果真的实施,6成住房是保障房,而且以170万套来计算6成,则影响非常巨大,102万套保障房是什么概念?深圳可能有1/4或1/5家庭受惠!
  堪比香港八万五计划
  也有专家将此次深圳楼市新政类比当年香港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1997年,香港的房价已近乎疯狂,当年的特首董建华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提出了八万五计划:即每年兴建住房85000套,10年内让全港70%的家庭拥有住房。
  但是当年八万五计划一经提出,由于不少香港中产阶层都害怕房价会大跌,加上后来香港爆发金融危机,这项计划被迫流产。
  广州链家研究院院长周峰表示,“八万五”政策出现在盛极而衰的1997年底,之后香港楼市走下坡路。现在深圳的市场受政策影响了几年,成交量亦调整了几年,但楼价未受太大影响。主管部门为达到居民“住有所居”的境界,推出上述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预期,未来买卖市场的潜在需求会被有效分流。
  质疑声音:目标可能难实现
  当然也有市场观点对新政效果提出质疑,地产经济学家邓浩志就表示,深圳早就过了开发高峰,目前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哪来这么多土地建设?未来每年能新增几万套各种性质的房子就很不错了。像广州,一年也就8万套左右,170万套也要盖20多年。
  也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深圳把开发商建造住房的60%分配给人才,低收入群体及公租房(公租房占总的20%即24万套),可能难实现。
  因为开发商能否接受开发楼盘的60%面积交给政府,为了保证利润,可能要提高那剩下的40%商品房的售价。
  所以,在深圳这个住房供应新政的条文里,只说保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没有说降价。
  媒体:降房价还得靠房产税
  而证券时报则在6月5日刊文指出,解决高房价的根本办法在于开征房产税。
  证券时报文章观点认为,从供应角度来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只是盯着新房看,还应考虑存量空置房;不要只是想着买卖,还要惦记着出租。
  房子是用来住的,只要房子有人去住,那么这个房子无论是用于售卖还是用于出租,都是实在的楼市供应。
  就楼市存量即二手房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值得做:一是对一些设计不合理、环境差、生活不便利的居民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舒适度及便利性,以增强其对租客的吸引力。现在有开发商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效果很显著。
  如万科在深圳对一个城中村的房子进行整体改造后再出租给年轻人,就非常受欢迎。房主也因此明显受益:不仅房子和周围环境变漂亮了,而且再也不用为房子出租的事情烦心。
  二是下大力气让空置房尽快转入有人居住的使用状态,大幅降低我国高企的楼市空置率。
  再从需求角度看,可以断言,房产税一旦开征,整个社会对于楼市未来走向的预期必然逆转。
  拥有大量房产的人一定会积极抛售多余的房子,而有了房子的人再也不会把房子当做最佳购买品而想着要去多买几套。楼市供求格局大变也就势在必然。
  供求关系一旦逆转,楼市价格的稳定乃至于下降也就不再是“水中花、镜中月”了。
  因此,政策与其抡起大棒直接朝房价砸下去,还不如尽快把房产税推出来。如果一时半会实在推不出来也没关系,那就还是在供与求这两个方面多做些有用的文章。
  否则,政府和老百姓都不愿意看见的购房长龙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地出现。结果不仅政府会感到焦躁,老百姓就更会睡不着觉的。
[安居房产资讯网声明]
[楼市巨变突至,深圳最多1/4家庭料受益!房价拐点]本站内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安居房产资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安居房产资讯赞同其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联系电话:400-113-8189]